就近服务 苏州 大连 山东
走国际化和中国化相结合的中国认可发展之路

发布: 2019-08-15 10:08:50    来源: 中国质量报

今年7月初,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顺利通过亚太认可合作组织(APAC)国际同行评审。此次评审涉及实验室、检验机构、认证机构领域等11项认可制度的复评,以及温室气体(GHG)审定与核查认可制度的初次互认评审,是APAC代表国际认可论坛(IAF)和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ILAC)实施的国际互认同行评审。由来自澳大利亚、美国等11个国家和经济体认可机构的13位同行评审员组成的评审组,对CNAS的认可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对于这样一份答卷,回想40年来中国认可走过的国际化道路,CNAS秘书长、IAF主席肖建华倍感欣慰和自豪。他说,中国认可的国际合作发展,是一个从学习、跟随、参与,到逐步发挥引领作用的过程。这条稳步推进的国际化之路,得益于上级领导的重视、关心与支持,得益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得益于我国认证认可事业总体实力的提升,得益于我国多年持续参与国际认可合作的基础。

历史的选择成就3个第一

1980年,这一年被中国认证认可界普遍认同为中国认可工作的萌芽之年。同年,原国家标准局和原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共同派员组团首次参加在法国巴黎召开的国际实验室认可大会(ILAC)。14年后,1994年1月,原中国质量体系认证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CNACR)首次参加国际认可论坛(IAF)全体大会。1995年、1996年,中国相关认可机构先后签署了国际认可论坛(IAF)谅解备忘录(MOU)等4个国际/区域认可合作组织备忘录。从此,国际认可舞台上越来越多地出现了中国认可的身影。

更重要的转折点出现在1996年。肖建华非常赞同“历史的选择”这一评价,他对当年“从零开始”冲刺国际认可组织第一次同行评审的经历记忆犹新。

1996年9月初,原中国质量体系认证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收到国际认可论坛(IAF)通知,10月1日前收到申请材料,即可参与第一批国际同行评审,通过同行评审则可以参加第一次国际互认。原中国质量体系认证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CNACR)秘书长肖建华和秘书处团队,敏锐地捕捉到这一信息。参与同行评审、签署国际互认协议无疑将成为中国认可国际化的助推器。机遇就在眼前,但是,中国认可的准备不够:没有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差距很大,更不要说英文版,一切只能从基础开始。拼了!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CNACR几位30岁出头的年轻人团队,在河北一个县城宾馆租了一间会议室,吃住在那里,日以继夜地工作,编制、完善中文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再请人翻译成英文。20多天后,肖建华与同事坐在原中国质量体系认证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CNACR)新办公室尚无办公家具的空荡地毯上,将厚厚的一本申请资料装订成册,再派人赶往北京某国际邮局寄出。算着不出意外,10月1日前位于美国的IAF互认管理委员会主席就能够收到申请资料,肖建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回忆起那段经历,肖建华说,作为刚刚登上国际认可舞台的认可机构,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当年不参与第一次同行评审、不参加第一次国际互认,无可厚非。但是,责任感、荣誉感和拼搏的精神驱使所有人作出了选择。

1997年,原中国质量体系认证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CNACR)参加国际同行评审。1998年1月22日,国际认可论坛(IAF)第十一次全体会议在中国广州举行,国际认可界第一个国际互认协议——“国际认可论坛(IAF)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认可多边互认协议”在此次会议上首次签署,成员为15个国家的认可机构。中国成为第一批加入国际认可合作组织第一个多边互认协议的唯一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认可机构。两天以后,1月24日,CNACR又签署了太平洋认可合作组织(PAC)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认可多边互认协议。此后至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CNCA)开始整合统一我国认可体系之前,中国相关认可机构,先后签署了3项多边互认协议。

肖建华称,为了适应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减少国际贸易的技术壁垒,提高国际贸易的效率,降低国际贸易中的成本,方便和促进国际贸易的开展,合格评定机构认可领域的国际互认体系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截至2019年7月,我国已经签署国际认可多边互认协议12项,这些国际互认协议签约成员认可机构所在国家/经济体覆盖了全球GDP的96%,另外我们签署双边协议认可机构的国家达到24个。

从学习到发挥组织引领作用

国际认可论坛(IAF)和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ILAC)是国际认可界的两大认可合作组织,目前有来自120多个国家和经济体的成员机构,通过运行国际认可互认制度建立起合格评定认可机构的全球网络,加强合格评定国际标准和制度规则的协调一致实施,促进贸易便利化和可持续发展。

2015年11月6日,在国际认可论坛(IAF)全体成员大会上,肖建华当选为IAF主席,成为首次当选该国际组织最高职务的发展中国家代表,这标志着中国在国际认证认可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取得重大突破。

1999年,肖建华开始担任亚太区域的太平洋认可合作组织(PAC)主席和IAF执委,2002年担任IAF互认委员会主席,2009年担任IAF副主席。他在IAF主要从事的工作包括,研究国际认可战略,建立国际互认制度,制定国际互认规则,完善国际互认机制,创新国际监督机制,监督国际标准实施,推进国际组织合作等。多年来,肖建华主持制定了IAF战略计划,直接负责组织建成运行了全球范围IAF和亚太区域PAC两个层面的产品认证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国际认可多边互认协议,推进IAF国际多边互认协议扩展至人员认证和温室气体审定核查,推动IAF与全球食品安全倡议(GFSI)、世界银行(WBG)签订合作协议,加强IAF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法制计量组织(OIML)、世界贸易组织(WTO)、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等国际组织的合作。

肖建华认为,中国经济和认证认可事业的发展为认可国际地位的提升奠定了基础。到目前为止,CNAS有近80人参与了国际会议和相关标准的跟踪研究。其中,有21人担任着国际和区域组织30项/次各级各类选任或委任职务,在各国认可机构中名列前茅。在管理层面,中国认可牵头组织制定国际认可论坛战略计划,为确定国际认可的战略发展方向发挥了积极的组织领导作用;在技术层面,中国认可积极参加国际同行评审活动、参与认证认可国际政策、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及时跟踪国际情况,表达中国态度,培养国际化的视野和思维,中国认可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进一步加强。第一个担任ISO合格评定委员会标准起草组组长的中国人,就是来自CNAS的专家。IAF有20多个认可技术工作组,我国担任着3个工作组的认可机构召集人,数量目前在同行认可机构中排列第一。

目前,中国认可制度的齐全性位居国际同行前列。截至2019年6月,中国的认可体系包含认证机构、实验室、检验机构三大门类,具体有14项基础认可制度、34个专项认可制度、43个分项认可制度,认可制度齐全性位居国际同行前列。与此同时,中国认可加快创新步伐,在国际上率先建立起一些领域的认可制度。2005年,创新建立了生物安全实验室认可制度。经过多年自主创新和科研攻关,今年正式推出创新建立的科研实验室认可制度。今年5月,率先建立起生物样本库认可制度,并开展了首家生物样本库认可现场评审试点,这距离国际标准发布仅有短短9个月。

肖建华说,认可工作引入中国后实现了巨大而深刻的发展。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致第二届中国质量(上海)大会贺信中表示,“今天,中国高度重视质量建设,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努力为世界提供更加优良的中国产品、中国服务”,并提出“推动质量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通过提高质量不断促进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为各国人民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贡献”。在我国对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度重视下,在市场监管总局的领导下,认可工作将在大市场、大监管格局中,发挥好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当好市场信任的传递者,当好高质量发展的推动者,当好对外贸易的促进者。

来源:中国质量报

快速联系电话
沈阳总部024-83961696
大连分公司0411-82821215
苏州分公司0512-68832550
山东分公司0535-6204698
扫描二维码
关注东北认证公众号

辽ICP备05014034号
Copyright © 2010 www.nac.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东北认证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