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强化质量基础设施的支撑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今天特别推出一组专题访谈,邀请市场监管部门的政策制定者、科研院所的技术研究者以及业内专家,共同探讨如何强化质量基础设施的支撑作用。
优化质量认证服务供给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市场监管总局认证监管司司长刘卫军
质量认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质量管理、提高市场效率的基础性制度,是国际通行、社会通用的质量基础设施,也是面向广大企业、消费者、政府部门等社会各方提供质量服务的现代服务业。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加强质量认证工作,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则指明了质量认证工作新的目标任务。
市场监管总局认证监管司司长刘卫军表示,围绕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要求,质量认证工作将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国际化的制度特点、专业化的发展要求、集约化的发展路径、规范化的监管理念”,全面优化质量认证服务供给,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新贡献。重点抓好6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完善质量认证制度体系,激发行业发展活力,在深化认证机构资质审批改革方面,根据风险等级对审批事项实行分类管理,对不涉及人身健康安全、社会公共安全的审批事项实行告知承诺等;在深化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改革方面,进一步将行业管理相对规范、产品质量受控、与消费者直接接触较少的产品调出认证目录等。二是优化质量认证服务供给,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广泛开展质量管理体系升级行动,建立具有行业特色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制度,实施“小微企业质量提升”工程,帮助各类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提升质量管理水平等。三是加大质量认证监管力度,规范认证市场秩序,围绕虚假认证、买证卖证等突出问题,在管理体系认证、有机产品认证等领域组织开展整治行动,坚决整治认证乱象等。四是培育壮大质量认证产业,提升行业服务能力,引导认证机构按照市场需求,增加中高端认证服务,培育国际知名机构品牌,促进中小型机构专业化发展等。五是深化质量认证国际合作,扩大合作互认成果。六是加强质量认证基础工作,夯实事业发展根基,抓好国务院3号文件的贯彻落实,推动各级地方政府将质量认证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和质量工作考核,全面推进质量认证体系建设。
以四个抓手为重点 简政放权强化监管
市场监管总局认可检测司司长许新建
2019年,市场监管总局认可与检验检测司提出了5个“着力”,即着力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推进国际互认、着力提高服务发展水平、着力提高行业发展质量和着力加强监管队伍建设。市场监管总局认可检测司司长许新建表示,围绕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认可检测司将以推进3项改革、开展一个行动、建立4个体系、搭建两个平台为抓手,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扎实推进2019年各项重点工作。
推进3项改革。全面推行“证照分离”改革,尽快推出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审批改革方案,取消产品质量检验机构授权(CAL),推行告知承诺和自我声明,简化机构审批程序,将检验检测机构审批时限由30个工作日压缩至22个工作日。推动检验检测机构深化改革,按照中央关于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精神,加大改革力度,积极推动市场统一开放,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推动各类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加快推动国家质检中心改革,明确定位及能力条件,加强考核检查,建立退出机制。
集中开展一个行动。要在2018年专项整治基础上,以打击虚假报告为重点,在机动车安全、食品检验等领域组织开展“新风”整治行动,发挥机构改革的综合优势,综合运用多种监管手段,标本兼治,提高认可与检验检测的公信力。
建立4个体系。建设国家机构能力验证、合格评定技术与标准、认可与检验检测统计监测、认可与检验检测制度4个体系,着力解决检验检测技术的薄弱环节。
搭建两个平台。结合各地产业特点,打造一批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引导检验检测产业化集聚和集约化发展,提升行业产值和服务效能,更好地服务中小微企业。积极打造行业交流合作平台,借助国内外高端平台和专业智库,办好检验检测机构开放日等主题活动,畅通交流渠道,研究发展难题,凝聚改革共识,展示行业形象。
发挥引领作用 推进高效协同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院长刘洪生
标准作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NQI)要素之一,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在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院长刘洪生看来,标准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在实践中不断印证着“标准是为了在既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促进共同效益”这一目标和丰富的内涵。要获得最佳秩序需要两个前提:一是有统一的规则,二是有效地执行统一的规则。因此,在提升国家质量基础整体效能中,标准应突出解决规则的一致性问题。
首先,标准是实现计量工作量值传递和溯源传递的必要条件。一方面,计量本身需要制定术语、计量标准器具、检定、校准方法等方面的标准,以保证计量工作顺利开展。另一方面,计量需要通过标准的规定,实现量值传递和溯源传递。其次,标准是认证认可工作的重要依据。从体系认证到机构认可,都要依据相关标准规范来进行。例如,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依据ISO 9000系列标准。第三,标准是检验检测工作的基本规范。从产品安全指标、性能指标、检测方法到检测报告的格式,都需要标准进行具体明确和规范。
在生产过程中,技术的发展和消费者需求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标准要不断完善和改进,来维持企业生产与市场需求一致。同时,还要支撑计量、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相关技术基础工作的协调一致,进而为更大范围、更全面的质量提升提供技术手段。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计量、标准、认证认可在贸易中的作用日趋显著。
对于标准进一步促进国家质量基础整体能力的提升,刘洪生认为,标准除了需要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增加有效供给,也需要不断加强与计量、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的高效协同。
一是要加强产业共性标准研制,优先满足产业发展所需的基础共性标准。二是要促进市场标准的丰富和发展,支持行业协会、商会、产业技术联盟等社会团体制定团体标准。三是要促进标准和科技的协同,要以科技引领技术标准水平提升,鼓励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同步部署产品和技术研发、标准研制与产业化推广,支持利用自主创新技术制定重要行业、新兴领域的企业标准、团体标准。四是推进标准的国际化合作,进一步深化同世界各国的标准合作,推动我国优势行业标准走出去。五是强化技术手段的协调配合,标准、计量、认证认可工作关系密切、不可分割,相关技术机构需要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深化沟通交流和协同配合,不断推动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支撑能力的提升。
据刘洪生介绍,近年来,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在国家质量基础研究、建设及评估、消费者顾客满意度评估、服务模式研究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初步探索。通过将我国标准化理念和农业技术标准引入东盟国家推动农业示范建设;利用国际区域合作机制和非政府国际组织优势,实现我国跨境物流服务标准走进中亚11国;借助中俄民机标准专题组工作机制,实现中俄管理标准互换互认搭建中俄合作沟通的桥梁等多个领域取得务实成果。这些研究建立了涵盖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质量管理等核心要素,综合反映我国质量基础整体水平的动态性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刘洪生表示,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将努力发挥标准的引领作用,为强化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面对重大变革 彰显基础作用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段宇宁
“计量就像空气一样,你感受不到它的存在,它却无处不在,时时刻刻就在你身边。”这是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段宇宁在科普计量作用时,最常说的一个比喻。
在段宇宁看来,从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提“建设质量强国”,到2017年提出“广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2018年提出“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再到今年首次将“强化质量基础支撑”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都充分体现了我国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部署,也体现出党中央、国务院对计量、标准、合格评定(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质量基础设施的高度重视。“可以说,在工业经济由数量和规模扩张向质量和效益提升转变的关键期,提出‘强化质量基础支撑’的理念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意义。”段宇宁说。
作为一名老计量工作者,段宇宁对于计量在支撑产业提质增效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的作用深有体会。“比方说,产品质量评价以科学、统一、准确的数据为判断标准。要取得准确、可靠的数据,不仅需要在最终产品中的计量检测,更需要在产品生产全过程中取得这些数据。在原材料检验,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检测和控制,技术改造、物料消耗、配比等诸多方面都要依靠计量器具准确、一致的测量,以其作为指导改进投料配方和控制各种参数的依据,把产品生产过程监控在最佳状态,以期达到以最合理的投入、生产出最好的产品,获得最高的效益。”
“可以说,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对质量基础的要求,既是国家的重视,也让计量人倍感肩上的重担。”据段宇宁介绍,多年来我国不断强化计量的基础性作用,早在1999年10月,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就代表中国在国际计量局(BIPM)签署了《国家计量基(标)准互认和国家计量院签发的测量与校准证书互认协议》(CIPM MRA),加入了国际计量互认体系,证书实现国际互认,量值确保国际等效。这为我国的校准和检测结果的国际互认奠定了重要基础。截至2018年11月,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获得国际互认的校准与测量能力达到1574项,国际排名从“十五”末期的世界第九(542项),提升至世界第三,亚洲第一。
在这样一张漂亮的成绩单面前,段宇宁却没有一丝轻松。“去年11月关于‘修订国际单位制(SI)’的1号决议获得通过,并将于今年5月20日正式生效。这件大事将使全球测量体系发生重构,形成多极溯源中心和扁平化溯源甚至零链条的溯源体系,更将对管理体系、国家治理体系以及人的传统观念带来重大影响和挑战。”
段宇宁进一步介绍说,随着计量单位新定义的到来,可以预见到任意主体、任意时刻、任意地点都能进行实现最佳测量的时代就要到来。比如以前一家生产企业的某种设备为了保证量值准确,需要定期拆下相关部件,送到计量部门去校准,费时费力又费钱。今后,更多的校准就可以嵌入到产品生产的全过程中,就像手机可以实时通过卫星和网络校准时间一样。
在这样一个历史性的重要机遇面前,谁率先打下良好基础,谁就获得发展先机。作为中国的国家计量院,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紧跟国际前沿,加大量子计量基准的研究,参与实现全球测量体系全面重构进程,并作出了重要贡献。据段宇宁介绍,目前已实现“秒”“米”、电学量等SI的量子化新定义,在温度、物质的量、质量等在多个领域也实现重大创新和突破。特别是该院利用声学法和噪声法两种方法测得的玻尔兹曼常数,为SI温度基本单位开尔文的修订作出了重要贡献。该院也因此获得了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国际单位制变革开启了科技史上的新纪元。“面对这个重大变革,计量人肩上的担子很重很重。但我们必须负重前行,不畏挑战。这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的使命!”段宇宁坚定地说道。
架设“质量高线” 传递市场信任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主任肖建华
随着全球化环境下现代市场体系的发展,越来越多国家政府把认可当作实现其公共政策的重要工具,广泛应用于市场准入、市场运行、事后监管等各个领域。认可也日益成为全球性合作评定制度依托的基础。在电工、电信、汽车、航空航天、食品、农业、林业等领域,越来越多专业性或供应链市场主体国际组织建立行业性检验检测认证等合格评定制度,并与国际认可互认制度相衔接,为提升行业质量水平、降低供应链成本发挥国际化合格评定和认可的基础设施作用。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主任肖建华表示,认可工作引入我国近40年来,实现了巨大而深刻的发展,目前我国认可制度的齐全性、认可实施的规模、监督机制的创新均走在了世界前列。随着我国越来越重视质量基础设施建设,认可工作将在大市场、大监管格局中,发挥好认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当好市场信任的传递者。巩固认可工作权威性、公正性,维护认可公信力。进一步巩固和完善认可约束机制,完善认可规则文件、例行认可评审,加强认可专项监督,加大问题机构处理力度,为创建公平公正规范的行业环境积极发挥作用。
当好高质量发展的推动者。从改革发展全局和长远战略出发,优化认可制度的顶层设计。加快国家急需的新领域认可技术研发,创建新的“质量高线”,增加满足中高端质量需求的认可服务,特别要重点满足政府部门在严格质量安全监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节能减排、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中小企业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等方面的需求。
当好对外贸易的促进者。国际化是认可工作的显著特征。认可是世界贸易组织(WTO)技术性贸易措施推荐的合格评定能力评价方式。要发挥好认可国际化程度高的制度优势,不断丰富拓展双边多边合作成果,参与和引导国际规则的制定,主动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助力促进对外贸易。
加强诚信建设 营造良好氛围
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生飞
近年来,以推动中国认证认可行业发展为宗旨的中国认证认可协会,肩负着为政府、行业、社会提供与认证认可行业相关的各种服务的重任,着力于行业、企业与政府间的沟通协调,并加快国际合作步伐,努力为中国认证认可行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生飞表示,“强化质量基础支撑”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出党中央、国务院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定信心。他说,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将围绕着强化质量基础支撑作用,在履行行业组织职能上开展工作。
一是以加强诚信体系建设为基础,强化认证认可“传递信任、服务发展”属性,落实认证机构主体责任,建立认证机构和认证人员行业诚信管理机制。二是营造更加公正透明的认证市场环境,履行好行业协会在行业信息分析、统计、评价和发布方面的职能作用,建立认证检测机构公正性管理长效机制,开展认证机构关联关系信息公示。三是引导认证检测行业健康发展。建立定期发布认证检测机构发展报告制度化机制,为认证检测机构提供自我诊断、自我定位、自我调整的依据。开展认证检测机构品牌价值评价,提供品牌提升服务,推动形成中国认证检测服务品牌。四是持续治理认证乱象。对于弄虚作假、买证卖证、不到现场的认证人员,坚决清除出认证审核员队伍。五是加强认证人员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以能力为核心的认证人员水平评价制度并实施;构建认证学科体系,逐步提升认证人员的能力和水平。六是以科技和标准化引领行业创新发展,结合协会承担国家质量基础设施重点专项《服务认证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课题研究,及时将成果转化应用,推动我国标准导入国际标准与国际标准对接。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